索引号 | 53040020251603029 | 文     号 |   |
来   源 | 玉溪网 | 公开日期 | 2025-05-22 |
研和街道着力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
主动排查矛盾纠纷。(图片由研和街道提供)
近年来,随着玉溪国际物流港(研和铁路货运站)加速建设和产业园区大力发展,红塔区研和街道成为玉溪市交通物流集散地、数控产业集聚区、特色农业产业带。而快速城镇化带来的矛盾纠纷,考验着基层治理能力水平,研和街道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成为撬动基层社会治理“大格局”的有效杠杆。
“小事不出接待区,大事不出中心门”
走进研和街道综治中心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群众接待区。工作人员对群众诉求进行统一登记受理,根据问题类型精准分流处置:一般问题交由主责部门处置,综合问题由综治中心集中研判、部门联动化解,特殊问题上报区级统筹调处。接待区设置司法辅助系统,群众可直接观看普法视频、视频连线律师进行面对面法律咨询,以及提交法律援助申请,真正实现“小事不出接待区,大事不出中心门”。
“在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前,各部门信息不共享,群众诉求处理繁琐,既增加了办事成本,又可能升级矛盾风险。”研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、办事处主任金松介绍,中心规范化建设后,将综治、司法、信访、法律服务等融合办公,设置群众接待区、法律服务区、矛盾纠纷调解室、心理咨询室、指挥调度室五大功能区,实现“多中心合一、一中心多用”。
在组织架构上,构建以政法委员为主任,综治专职副书记、派出所所长、司法所所长、平安法治办负责同志为副主任的体系,充分发挥各中心办所、村(社区)综治专员和网格员“三支队伍”力量。同时整合派出所、司法所等资源,实现矛盾纠纷多元调处,有效提升矛盾纠纷调解率。
“一窗受理、多元调处”
化解矛盾纠纷需解“千千结”。研和街道以多元解纷机制破题,构建起“一窗受理、多元调处”的工作格局。信访、司法、律师常驻,法官、检察官及职能部门“随叫随驻”,形成“专业力量+行业力量+社会力量”的立体调解网络。
闭环管理机制让治理效能可量化、可追溯。依托“云综治”系统和“云综治群众端”小程序,矛盾纠纷从受理、分流、处置到反馈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。落实首问责任制与限时办结制,搭配调处后回访登记,确保“事事有回音、件件能闭环”。一季度,街道排查化解纠纷276起,调解成功率达96%。
每周分析研判会成为风险防控的“预警雷达”。针对不放心的人和事,建立“一人一策”包保清单,对矛盾纠纷实行“高、中、低”分级管理,实现一般问题“随手调”、重点问题“挂牌调”。在未成年人电诈“帮信”案件治理中,通过分析研判发现风险苗头,及时启动普法、帮教等措施,实现新增案件“零发生”。
街道干部沉下去,信访总量降下来
研和街道始终坚持党政力量强引领,在中心统筹下,由各联系点领导牵头,及时掌握联系社区、分管职能范围内的各类矛盾纠纷、风险隐患,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、信息收集上报、法治宣传教育等工作。街道全体干部以联络员身份下沉85个居民小组,全街道设置399名网格员,充分发挥“前哨”作用。
针对辖区历史遗留问题、疑难复杂问题等,中心在现有基础上,整合辖区资源力量,挑选基层经验丰富、有调解经验、熟悉业务的人员组建调解队伍。街道按照“1+2+N”调解队伍模式,组建“1名综治干部+社区民警+法律顾问+中心办所负责人、社区干部、行业代表”的调解队伍;村(社区)按照“1+1+N”调解队伍模式,组建“治保主任+网格长+‘说得上话的人’(乡贤能人、亲戚邻里、同族长辈等)”的调解队伍,充实调解力量。一季度,街道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6%,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0%,信访回复满意率达95%。
研和街道充分发挥中心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重要平台作用,按照“全面覆盖、预防为主、重点防控”原则,采取“人防+技防”结合的方式,发挥网格化巡防力量,常态化组织派出所、市场监管、宣传文化、综合执法等部门,对辖区内酒吧、旅馆、夜市、KTV、校园周边等重点场所开展联合巡查。在重要时间节点,动员党员、驻村干部、居民代表、志愿者等力量,开展辖区内夜间巡查、护林防火、重点人员盯防等工作。依托“雪亮工程”“智慧社区”平台,为辖区重点人员管控及矛盾纠纷起底溯源提供技术支撑。
相关阅读:
- 玉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“十四五”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-12-07